中國時報【文╱何志平 圖╱宇珍國際藝術提供】

在藝術品的花花世界裡,可說是種類繁多,且無時無刻環繞在人們生活中,而在這多如繁星的種類中,有種在我們周遭環境,習以為常,但不會特注意到的生活藝術─金魚。有「金魚鑑主人」美譽,也是公認金魚綜合性收藏及研究領域第一交椅陳啟基,在短暫過境台灣時接受本報專訪,熱情、毫不保留的細說金魚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與無限魅力。

為何鍾情於金魚?陳啟基表示,從小就已對金魚抱有莫大的興趣與母親節特賣,團購冠軍無可救藥的癡迷,中學還自行組裝比他身高還長的大魚缸,而學校的生物課更開啟他對進化論浩瀚的知識,從中體認到物種的演變,發現生命的奇蹟。

陳啟基說,我認為全世界最早的基因遺傳工程應該是金魚的演變,因為早在宋朝(或更早)已開展人類史上首個遺傳基因改造工程,把食用鯽魚的生物特徵締造成千變萬化的金魚百態,牠們從演化紅、黃等顏色,到單魚尾演化成二尾再分叉成四尾,再衍生各種型態、多采多姿的樣貌,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他接著提到,雖然中國金魚的歷史可追溯到山海經,但真正有實物考證的是明朝時期。陳啟基舉例說,在1956年出土的明朝定陵中,孝靖皇貴妃生前穿的百子衣─「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中就有金魚的圖案。衣服上覆蓋了二十多種遊戲,包括幾個小孩圍繞一個帶木托底座的陶盤玩金魚,此繡景如實的反映金魚已從土坑養殖(半家化)轉移至盤養(家化),象徵金魚文化的崛起,甚至連衣服上都有金魚養殖歷史的痕跡。

聞名東西方的中國國粹金魚成為世界的新寵兒

陳啟基說,歷代帝王中乾隆對金魚是最情有獨鍾的,在清廷造辨處檔案即有記載,乾隆十四年曾下旨郎世寧在通景畫的魚缸內畫金魚。此外,還包括在臺北故宮珍藏的乾隆多寶盒托盤底座畫有金魚、乾隆派人寫真素描的金魚青花轉心瓶和霽藍描金轉心瓶,特別的是轉心瓶中金魚延展畫面的七條金魚,大部份是帶殘鰭的蛋魚,由此特徵可判斷出應為早期進化的蛋魚。此外,乾隆年間耶穌會修士甚至請中國畫師繪製手卷送與法國皇帝路易十六,內容含蓋當時一百多個品種的金魚寫真,此舉證明金魚在當時可謂受西方先進國家追捧的掌上明珠,是少數難得被西方世界認可的國萃。

說到興起,陳啟基大方展示4/23在宇珍國際藝術展覽的「金魚收藏系列」部份精品,如現代著名的走獸花鳥畫家劉奎齡繪製的《金魚圖》,只見頭頂繡花,活靈活現的金魚悠遊在水中綠草之間,怡然自得;另外一幅2008年於香港佳士得拍得的清惲冰《魚藻圖》,惲冰畫風注重逼真寫實,造型生動傳神,本幅金魚注重陰陽向背,立體感十足,再通過作者靈動多變的用筆,把墨、色與畫中的形象完全融為一體。

事實上,金魚在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有多大呢?根據文獻記載,最早英國軍艦把活體金魚送回國是1691年,而東印度公司把活體金魚送到法國則是1750年,但畢竟活體魚運抵歐洲實為不易,故帶有金魚圖案的陶瓷就變成了望梅止渴的代用品。陳啟基展示其收藏的《青花魚藻碟》表示,17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離開中國後沉沒於印尼海域,直到1985年才被澳大利亞探險家Michael Hatcher發現。翌年,整船以陶瓷為主的寶物被送至阿姆斯特丹進行專拍。這場把沉睡在海底二百多年的陶瓷以時間囊的方式重現世人眼前的拍賣會轟動一時,而同款的《青花魚藻碟》更成拍賣圖錄的封面主角,去年臺北故宮推出郎世寧特展時還用此款金魚碟與郎世寧畫在琺瑯彩大碗內之金魚作比較,相互輝映。

談完歷史演變後,陳啟基語重心長地指出,金魚是中國特有的、有趣的文化,外國人不太懂,只是因為金魚體態特徵非常有趣,導致幾百年前外國人就開始追求。然而這個以生命繁殖的方式去延續的國萃卻是很特別的,若經歷戰亂或社會動盪,金魚文化就可能會倒退,甚至滅絕。因此,實有必要將金魚進行有系統的整合。陳啟基說,他個人目前的整合工作包括大量的活魚攝影,把金魚的美姿及不下兩、三百品種的金魚記錄下來,配以文玩的搜集,從正面、側面,全方位檢視這個中國獨有的國萃。

陳啟基強調,「在我的認知中,金魚是少數全世界都有認受性的中國文化,我們把過去的品種當基礎,再回頭看中國歷代是如何把玩金魚。此外,尤其在沒有相機的時代,人們只能把金魚的型態放進陶瓷、文玩裡,但是若沒有活的金魚就是空談。所以我的研究是從活體金魚開始,研究透徹後再來追求歷史典故,這樣實物和歷史片段才能結合。」而在這個觀念下,出版《金魚鑑》可說是陳啟基畢生對金魚知識的結晶,現今中國文化是全世界公認的瑰寶,每項文化都要有人來做時代的總結,自受文玩大家王世襄先生來函鼓勵及囑咐後,陳啟基更自覺有責任承擔這個使命,去傳承中國的文化。

實物和歷史片段的結合才能完整呈現金魚之美

為了捕捉這位金魚大師的畫面,請他拍張個人照,剛好牆上掛著也是此展的作品。宇珍國際總經理張玉霞指出,金魚的拍品實在罕見,牆上這二幅分別為師從徐悲鴻之現代畫家吳作人的晚年作品《有餘圖》,畫中分別繪以二條鶴頂紅、墨龍睛與紅龍睛,腹部到尾鰭以淡墨層疊,背鰭與眼珠一筆到位,凸顯魚身立體感,搭配畫龍點睛般的鮮明色彩,充分表現金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可謂形神兼備。另一幅購至畫家楊善深本人的《貓窺金魚圖》更是難見的佳作,畫中的貓兒聳肩垂首,目光專注蹲伏於枝幹上窺視池中悠游的紅白珠麟金魚。楊善深以貓欲伸爪抓金魚,金魚卻未有所覺,仍怡然自得游覓於水中,表達令人驚心動魄、屏氣閉息的壓迫感。

訪談到了結尾,想聽聽陳啟基說些金魚小故事。陳啟基笑說,用攝影捕捉金魚的優雅是興趣,也是基本功,他集結不下兩、三百品種金魚的美麗體態及游姿。但畢生最難忘的經驗莫過於「北京天壇公園北門」之國家養殖場。猶記第一次造訪國家養殖場還是透過公安引路才找到,場內培養及保存的全是當時國內的最稀有品種,能開開眼界已是天大的人情,然在特殊的安排下終能將稀有金魚容姿拍攝下來,只是沒想到那時的中國供電系統不穩,在拍攝尾聲突然斷電,在場方協助排除萬難下完工卻錯過關門時間。陳啟基微微搖頭說,時值嚴冬,瞥見五公尺高的鼓釘大門,頓時打消翻牆離開的念頭,只得在警衛室借宿一宿,此等的經歷亦算是魚癡的一大快事。

陳啟基曾撰文表示,「活體金魚為此文化的根本,若忽視本體,又何談興趣呢?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從心去喜愛金魚時,方能「談美」,指出中國文化對美的瞭解,不單停留在感官上,更把它提升至修養的層面去瞭解。陳啟基對金魚的執著、自許、與孜孜不倦,正是「借物觀心,物我兩忘」的最佳表述。對金魚藝術品有興趣的藏家或民眾不妨在4/23日前往宇珍國際參觀難得一見的金魚收藏品特展。

arrow
arrow

    courtland25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